首页 >  资讯 >  >  正文

5月多项经济指标回落,疤痕效应或长期影响经济复苏 全球快讯

2023-06-17 05:56:38 来源:财经杂志

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4月(5.6%)回落2.1个百分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比4月(18.4%)回落5.7个百分点;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比1-4月(4.7%)回落0.7个百分点

图/视觉中国

文 |《财经》记者 孙颖妮


(相关资料图)

编辑 | 王延春

经济修复动能进一步放缓,5月经济指标普遍回落。

此前,4月工业增加值、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通胀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市场平均预期,经济动能边际转弱引发了市场上对中国经济复苏趋势的讨论,因而,5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备受关注。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多项经济指标均出现回落:

其中,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4月(5.6%)回落2.1个百分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比4月(18.4%)回落5.7个百分点;1月-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比1月-4月(4.7%)回落0.7个百分点。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国内经济复苏动能进一步放缓,有效需求不足,生产、投资和消费复苏内生动力不强,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5月多项经济数据走弱,均指向中国经济仍属弱现实,表明中国经济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不足、信心不足仍是核心约束。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分析师徐天辰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一是疫后复苏第一阶段已经走完,经济活动见顶回落;二是外需萎靡;三是国内就业、地产、地方债务等结构性问题突出。“5月经济回落是这三重压力的集中体现。”

“三年疫情导致的疤痕效应犹在。”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看来,当前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更多的是由于疫情所带来的疤痕效应持续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三年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对经济、社会、民生和民众预期造成的长期负面影响,短期内较难消除,将持续影响着家庭和企业的风险承担意愿和能力。

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势,徐天辰预计,从现在到三季度经济中国经济将处于磨底阶段,随着逆周期政策加力,经济内生动能或在四季度重新回升。

一、供需两端双双回落

5月多项经济指标回落。从供给端看,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4月(5.6%)回落2.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带动企业生产活动放缓。

此前公布的先行指标也显示工业生产继续放缓。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PMI为48.8%,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运行在50%以下。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宏观研究团队认为,工业生产放缓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受民间投资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需求不足对工业生产的制约犹存;二是工业企业仍处于去库存周期,加上1-3月其盈利大幅回落两成以上,以及疫后企业资产负债表和信心恢复还需要一些时间,进一步拖累工业生产放缓较多;三是受盈利下降更多、信心不稳等因素影响,外企和私企生产恢复滞后,对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拖累仍大。

从需求端看,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比4月(18.4%)回落5.7个百分点。除了由于基数抬升带动增速回落,以及经济重启推动的第一轮线下消费反弹可能已经见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居民收入下降、就业形势严峻、消费信心不足。

此外,投资的拉动作用继续减弱。1月-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比1月-4月(4.7%)回落0.7个百分点。

其中,基建的拉动作用继续放缓。1月-5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7.5%,较1月-4月(8.5%)回落1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改善乏力,1—5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6.0%,较1-4月(6.4%)回落0.4个百分点。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指出,1-4月时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降幅高达-27.0%,再加上内外需收缩、产能利用率偏低、产能过剩趋于严峻等因素,制造业投资扩产意愿仍然偏弱。

房地产投资增速跌幅继续扩大。1月-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5701亿元同比下降7.2%,比1月-4月(-6.2%)回落1个百分点。

对于房地产的未来走势,伍超明认为,总体看,目前房地产市场处于筑底阶段,投资增速有望逐步企稳。结合疫情过峰消退、前期货币金融和因城施策等政策效应显现,房地产市场全年趋稳是大概率事件。但在家庭资产负债表受损、预期扭转需要时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此轮房地产市场的恢复时间可能长于以往,回升斜率也低于往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不易高估。

二、疫情疤痕效应或长时间影响经济复苏

接下来,中国的经济复苏将如何演绎?

刘晓曙认为,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仍具有向上的内生动力,未来还会延续复苏态势。但另一发面,也必须认识到,三年新冠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消费、投资、劳动力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导致本轮经济复苏过程中,弹性变弱。与2020年经济的“V”型复苏不同,经济复苏趋势将呈现“宽U形”,即停留在底部的时间更长。

面对仍然存在的疤痕效应,恰当的政策干预以及政府有效调动经济资源将加速弱化疤痕效应、提升经济复苏强度,这也是当前市场的期待。

对于接下来的政策,熊园认为,经济景气继续回落,政策组合拳有望较快出台,预计近一两个月可能出台一系列组合拳,主要围绕稳信心、稳增长、扩内需、稳地产、促消费、稳外贸、中央加杠杆等,可能的有:支持民企的法律制度、地产差异化放松(北上广深等)、支持汽车(新能源等)、降准降息、加大政策性金融规模、推出一批重大基建项目等。

就在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宏观经济数据当天,中国央行将MLF利率下调10个基点。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开展2370亿元一年期MLF操作,利率2.65%,较前期下降10个基点。

6月13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7天,中标利率为1.90%,较12日2%的利率水平下降10个基点。此次降息也被认为是超出市场预期。在市场看来,央行超预期降息,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经济修复内生动力不足,需求仍不足。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当前解决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核心在于提振信心、改善预期。

当下,市场主体的信心不足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民营企业预期转弱、信心不足是一个热点话题。在全力拼经济的当下,民营企业信心的恢复被提到一个重要高度。

如何提振民企信心?从长期来看,需要完善的理论供给、制度供给、政策供给。这涉及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增强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一致性,破除民营经济在可准入领域的隐性壁垒、完善政商间法治化沟通机制等等一系列改革。

从短期来看,经济亟待恢复到常态轨道,就业压力亟待改善,民企的信心需要尽快提振。

民建市委原副主委、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表示,尽快提振民企信心的政策不用很多,一两条就够了,关键是要达到让民营企业感到“震撼”的级别。

“震撼”级别的政策何时到来?企业和市场都在期待。

标签: